种养结合变废为宝 打造绿色循环农业(图文)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殷殷嘱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经过不懈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循环、全面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长春农高区实现快速发展。
经过一场雨水的浇灌,长春农高区智慧农场的玉米田已冒出嫩绿的小苗。这是公主岭市种养一体化地力提升高效循环农业模式中的有机废弃物肥料化技术应用示范点。示范点内,每年播种之前要抛撒经过农场堆沤的有机肥,秋收之后,农场将秸秆和畜禽粪污原位堆沤,利用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物料快速腐熟。腐熟完全后的粪肥配合施肥技术,重新归还于土壤中,实现土壤结构改善和地力提升。目前该技术已在公主岭等地推广10多万亩。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王莉霞:“冬堆春用”技术它好在哪儿呢?一是它可以降低粪污所产生的面源污染。第二点经过冬天堆沤之后粪污(温度)可以上升到55℃,可以杀死较多的病原菌,还有虫卵,可以实现无害化。
不仅仅是秸秆肥料化,在秸秆饲料化应用方面,公主岭也在加快研究脚步。做为粮食主产区,公主岭市玉米秸秆资源丰富。自“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公主岭市肉牛养殖量速增,目前,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30.2万头。为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专家开展了秸秆饲料化和肉牛绿色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2022年,智慧农场引进了100多头呼伦贝尔羊,今年还将引进40头黑安格斯牛,利用牛羊饲养试验,将不同方式处理的秸秆饲料进行饲喂效果对比,提出适宜的饲喂方式,提高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钟荣珍:我们这种秸秆是不落地收获,回来我们马上调整含水量加上发酵剂之后进行了发酵。这种饲料它的效果好在哪呢?一它适口性得到了改善,再就是消化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们去年在全省28个点进行了示范,我们进行评估之后,每一头牛采食,我们这种饲料和传统的那种干玉米秸秆进行经济效益的对比,我们能够节约饲养成本大概是1127元。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智慧农场还搭建了种养循环农业展示平台。玉米秸秆在这里可以实现饲料化、肥料化的同时还能实现基质化,在农场的日光温室内使用秸秆做的基质培育秧苗,整齐地铺放在苗床上,长势喜人。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陈国双:去年我们利用秸秆和牛粪做出的水稻育苗基质,把它育秧以后,它可以带蘖下地,在大田上生产表现非常好,带来了大田产量增产3%-5%。
智慧农场里还有蓝莓、羊肚菌、榆黄蘑等特色菌果蔬栽培基质利用技术的应用,通过饲料化、肥料化和基质化利用,使农场秸秆得到100%的循环利用。智慧农场的菌果蔬栽培大棚,一朵朵羊肚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目前菌类基质栽培在公主岭、东丰等地推广日光温室100栋,普通大棚1000栋。“菌菜轮作”的技术模式既实现了循环利用,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陈国双:我们把食用菌生产的废弃料就是稻壳和麦麸形成的这种营养袋的废弃料直接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让蔬菜长得更好。同时我们在每年的十月份把羊肚菌种进去,在每年六月一日之前收获完毕,可以种两到三茬蔬菜。
从技术探索研究到技术模式的推广示范,长春农高区智慧农场的种养循环农业展示平台立足本地农业特色,依托优势、转化优势、释放优势,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了“农高区力量”。